在福泉,医疗小分队进移民社区开展义诊。李涛 摄
在工程建设中,黔南严格遵循坚持省级统贷统还资金“物理隔离”,打通资金管理和使用“安全快车道”;坚持以自然村寨整体搬迁为主,促进迁出地生态修复;坚持城镇化集中安置,助推城镇化加速发展;坚持以县为单位集中建设,保障了工程建设进度;坚持让贫困户不因搬迁而负债,增添搬迁群众福祉;坚持以产定搬以岗定搬,加快搬迁脱贫小康步伐等“六个坚持”,将每一笔资金用到“刀刃上”。
通过推行“82”安置方式,全州108个安置点中有102个分布在县城和中心集镇,搬迁入住24.6万人,为全州城镇化率贡献6个百分点。建设投入约210亿元,带动相关工业、建筑业、服务业发展,推动了城镇发展和乡村布局优化,让搬迁群众共享城镇优质资源。交通、饮水安全、上学、就医等实际问题得到根本性改变。通过实施“七个一批”就业工程,在安置点招引劳动密集型企业(“扶贫车间”)149家,开发岗位8364个,其中稳定吸纳搬迁群众就业2952人。建成扶贫基地58个,开发岗位15116个,其中吸纳移民就业1407人,确保了搬迁群众有业可就、有事可做、有钱可赚,有发展前景,劳动力家庭“一户一人”以上就业目标全面达成。
“十三五”期间,黔南全面实现搬迁安置项目建设、搬迁入住、万人安置区设立街道办事处、61个1000人以上安置区警务室、103个管理单元(社区)综合服务中心(站)和综合服务全覆盖等“五个100%”,从根本上改善了搬迁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,提高了自我发展能力,实现了“居住稳、就业稳、就学稳、收入稳、人心稳”目标。
黔南书写的易地扶贫搬迁“前半篇文章”,可谓“字字珠玑”:用探索创新形成的“五个三”、“一构架三清单”、“82”安置方式、党建引领“五新社区”、“七个一批”就业工程、“四建四进”社区治理模式等等好经验好做法,打造了有特色、有亮点的“贵州样板”,提供了可借鉴、能复制的“黔南方案”,为贵州反贫困大业贡献了有深度、有温度、有厚度的“黔南智慧”。
生活“过得舒心”发展“充满信心”
“进城”,意味着摒弃千百年来固有的农村生活,开启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,不适应、难融入,生产生活和文化上的差异,成为不少搬迁群众的心理障碍。
在长顺县代化镇移民社区群众在打傍蔬菜基地务工。李庆红 摄
而在黔南,所有围绕易地扶贫搬迁出现的问题,都有一套精准的解决方案:搬出来后生活无着落,咋办?用“就业”换掉穷业!新理念不适应,新工种做不来,咋办?用“技能”转变观念!住进新居不习惯,咋办?用“亲情”打消顾虑!
黔南将后续扶持重心从原来的“解决问题”转向“精准治理”,以“1+7”系列文件为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,抓重点、补短板、强弱项,全州各地以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为单位,以党的建设为统领,深化“五个三”后续扶持模式,围绕基本公共服务、培训和就业服务、文化服务、社区治理和基层党建,构建“五个体系”,针对安置社区治理的突出问题,推出舒心享福、安心就业、开心融入、省心办事、党建聚心“五心工程”,着力破解公共服务不到位、培训和就业不衔接、居住不习惯、社区治理不精细、组织不聚合等五大后续扶持问题,解移民群众生活之忧、发展之难、思想之惑、思乡之愁。
“新市民·追梦桥”工程的实施,让黔南易地扶贫搬迁的“后半篇文章”,故事精彩,经验典型,主题突出,亮点纷呈,战果辉煌,成为脱贫攻坚最亮眼的篇章。
一个个移民社区规划建设,一幢幢崭新楼房拔地而起,一项项保障措施紧紧跟进,搬出穷乡僻壤的山区群众,一步住上新房子,快步过上好日子,享受到了优越的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,迅速融入现代文明社会,解决了脱贫致富和长远发展的问题,完成了过去需要几代人才能完成的艰巨任务。
在这一“迁”一“变”之间,搬迁群众实现了从农民到市民的角色转换。
2016年8月,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同志到惠水县明田安置点视察并对“五个三”经验给予高度肯定。国家发改委《“十三五”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政策指引》刊发了黔南易地扶贫搬迁“五个三”经验,并要求全国参考学习贵州的做法和经验。龙里县《贵州龙里县:探索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地党的建设“四建四进”模式》入选第五届全国基层党建创新优秀案例。
移民搬迁后旧房拆除复垦,发展庭院经济。徐朦 摄
2020年11月3日,国家发改委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全国“十三五”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典型案例的通报,黔南多个集体和个人榜上有名。在上榜名单中,黔南的三都、罗甸两县获“十三五”搬迁工作成效明显县;惠水县明田安置点、三都县中和镇雪花湖安置点、平塘县2017年县城安置点获“十三五”美丽搬迁安置区;都匀市沙包堡办事处金恒星安置点罗肇邦等5位群众获“十三五”励志易地搬迁群众……
未来五年,黔南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怎么干?
新年伊始,在黔南州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推进会上,州委书记唐德智指明了路径:“未来5年,政策不松劲、力量不减弱、工作不断档,要把思想重视体现到认真梳理问题上来,把担当作为体现到认真解决问题上来,把工作成效体现到群众的满意度上来,高质量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,确保搬迁群众逐步融入实现可持续发展。(记者 刘雪红)